設計出經得起玩家千錘百鍊的遊戲,就是桌遊設計師的價值。除了滿足遊戲的基本要求之外最難的是如何讓遊戲風格獨樹一幟!就如同要成為優秀的歌手一般,要讓自己的歌聲與詮釋歌曲的方式令人印象深刻;因此身為傑出的桌遊設計師,除了要設計出平衡的遊戲規則,還要讓遊戲的風格獨特、辨識度高,甚至獨特到讓後輩的設計師群起效尤。
(圖片擷取自BGG)上圖由左自右分別是:"德國選舉"(Die Macher)、"魔戒之戰"(War of the Ring)、"兩河流域"(Tigris and Euphrates)與"1830"(1830 Railways and Robber Barons) |
譬如說是政治談判的鉅作:"德國選舉"(1986, Die Macher)、奇幻主題的聖杯:"魔戒之戰"(2004, War of the Ring)、拚放策略的大師傑作:"兩河流域"(1997, Tigris & Euphrates)或是貨運市場的經典:"1830"(1986, 1830: Railways & Robber Barons)...等等,都是在桌遊歷史長河中最閃亮的大師傑作,並給予後來的桌遊設計師指引與超越的標桿。
小編這次要為大家帶來的翻譯文章是BGG的一篇關於:"經典的歐式桌遊設計師"的風格介紹,這篇文章的原文是:"Hobby Game Designer Compendium, Part 1--The Great German Invasion: A Tale Of Two Stefans; or, A "Herr K."-ulean Face-off",作者是:Nate Straight。文章內容涵蓋數位大家耳熟能詳的傑出設計師與他們的得意力作,也詳加分析了每個設計師的個性與拿手的遊戲機制,非常有趣!也希望讀者會喜歡。
本篇是這一系列的第二章,主要介紹的設計師是在桌遊界有"史帝芬"雙人組之稱的:"史蒂芬.鐸拉"(Stefan Dorra)與"史蒂芬.費爾德"(Stefan Feld)。
#####
Stefan Dorra
史蒂芬.鐸拉
A man of many faces, Stefan Dorra designs games about: The Auction Grand Unification Theory in all its unified grandeur.
百變的男人,SD(以下簡稱)設計的遊戲機制是關於:在華麗獨特的遊戲裡實現拍賣大統一理論。
編按:Grand Unification Theory常用於物理界,指的是萬物歸一的終極理論,目前最有聲勢的是M理論;在台灣的桌遊界則是ESSEN展...。
雖然說SD在過去的20年之間每年都持續地發表至少一款遊戲(除了1993年),許多桌遊玩家恐怕還沒聽過這名設計師的名字、或是對他設計的遊戲沒什麼印象。從歐式桌遊、卡牌遊戲、兒童遊戲、又回到歐式桌遊,SD的設計焦點變換的非常頻繁,而他的設計主題也多半冷僻(吃墩、記憶遊戲),再者他的遊戲也很少被出版社(Hans im Glück、Ravensburger)授權給境外的代理商發行。這些因素都是造成他鮮為人知的原因之一。
除了最近兩款與Ralf zur Linde合作發表的遊戲:"里程碑"(Milestones)與"珮迦蒙"(Pergamon)較為暢銷之外,目前SD在BGG上排名最高遊戲是他16年前的拍賣主題名作:"吉屋出售"(For Sale)。因為SD的設計風格向來就是被視為著重於拍賣(雖然並不全然是如此)的遊戲機制,所以有這樣的結果也是理所當然的。在SD的作品中,完整地傳達了夏農.阿霈克萊的"拍賣大統一理論"精隨,甚至與阿霈克萊本人喜愛的重度拍賣遊戲設計師:"倪睿南"(Reiner Knizia)的作品相比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編按:Anction Grand Unification Theory(AGUT) 一詞是出自知名歐式策略遊戲策略評論作家 "Shannon Appelcline" (原文中誤植為Applecline)於2005年提出關於拍賣遊戲架構的討論文章。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照這一篇文章: http://www.skotos.net/articles/TTnT_161.phtml。
AGUT羅列下列五項拍賣要素:
1. 藉由競價爭奪遊戲系統提供的資源
2. 創造貨幣系統供玩家交易,而非以物易物
3. 固定的拍賣與喊價方法
4. 貨物價值隨遊戲進程而變化
5. 價高者得
SD近期的遊戲機制都涉及讓玩家互相搶奪資源堆的擁有權,這樣的設計導致兩種結果:贏者全拿或是一人一個(但是拿的順序是重點);上述內容符合皆AGUT的第一項以及第五項定義的延伸詮釋。SD也很喜歡關於特定貨物持續增值的遊戲機制,直到有玩家擁有或是買下這些東西(AGUT第四項、以及牽涉到第三項定義)。贏得SD設計的遊戲要訣是:用最少的擁有資源獲得最有價值的資源堆。
範例一:
(圖片擷取自BGG)沙洲之城, 2001年出版 |
編按:Game of chicken的中文譯名也有翻作"鬥雞博弈",但是離本意甚遠。懦夫遊戲的名稱源於妥協式的談判,如何針對場上的僅有資源協商去得共識而非兩敗俱傷是談判的重點。
遊戲還提供其它的紅利點數,玩家可以藉由次要建築(馬廄、市場...)去增益場上宮殿群的價值,這種攪亂一池春水的變因著實讓玩家判斷物件價值的難度提升不少。作者藉由限制玩家一場遊戲中每種顏色的宮殿只能擁有一群,這更加強了評估價值與掌握宣告時機的難度;這樣的限制也讓遊戲更加競爭與生動:當有玩家宣稱擁有某種顏色宮殿群之後,他將會使盡方法限制該顏色的其它宮殿群的發展。
範例二:
(圖片擷取自BGG)加勒比海盜, 2006年出版 |
遊戲中存在兩種"類.拍賣"的機制,1. 藉由加入另一群叛變水手,"標得"擁有更大水手群的控制權;2. 利用最終會獲得報酬的水手(無論船長是誰),變相"標得"部分的賞金。除此之外,遊戲加入成套蒐集的機制讓成功搶劫商船的船長可以獲得額外的寶藏指示物。這些因素似乎(作者沒有親自玩過這套遊戲)會讓這款遊戲成為與"沙漠之城:麥迪那"相似的"懦夫"遊戲。
範例三:
(圖片擷取自BGG)宮廷密謀, 1994年出版 |
這一點違反了AGUT裡定義的一項基本教條(第5項,價高者得),但是骨子裡這款遊戲還是屬於"競價"機制無誤,只是識人不清可能會比識物不明來的糟糕!作者後還提供了變體的遊戲規則:賄賂失敗的玩家可以拿回行賄的資金而且雇主對其他玩家的約定必須實現;無論有沒有這些變體規則,這款遊戲裡資源分配的機制就是SD設計風格的完美詮釋。
以及許多其他遊戲。
SD很喜歡"同時行動選擇"(Simultaneous Action Selection)的遊戲機制,以及透過遊戲架構透露(部分或全部的/需要記憶)其他玩家可以運用在遊戲中"拍賣"的資產。這些綜合因素都讓他的"賽局"遊戲有與眾不同的韻味,遊戲中玩家幾乎可以知道對手的獲利、還有對手會如何影響你/你可以如何影響對手、以及必須透過猜測對手的行動來獲勝。
(圖片擷取自BGG)由左自右、上而下分別是: 運轉潮汐(1997)、輕軌電車(1995)、否決!(1997)與七大印記(2003) |
(圖片擷取自BGG)摩洛哥市場, 1996年出版 |
其它與"鐸拉"的設計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遊戲有:"珠寶市場"(Basari)、"威尼斯總督"(Doge)、"賭牌墩"/"瑪哈拉傑宮殿"(Gops/Raj)、"大都會"(Metropolys)以及"分豆王"(Nicht die Bohne!)。
*****
Stefan Feld
史蒂芬.費爾德
A man neither wizard nor warrior princess, Stefan Feld designs games about: Efficient management of actions and infrastructure in pursuing competing demands.
一個既不是巫師也不是戰鬥公主的男人,SF(以下簡稱)設計的遊戲機制是關於:有效率的行動管理以及滿足競爭要求的基礎建設。
SF設計的遊戲幾乎都擁有千變萬化的外貌,並且充斥著盤根錯節的遊戲機制與內部系統(subsystems),但是這些東西背後的運作概念是強調"行動多樣性"與"行動效率"的精神;藉由特定的遊戲框架實現:若非是利用直截的"成長底限"(limits to growth)方式、就是藉由遊戲內部或是其他玩家設下的"需求門檻"系統(後者通常透過是典型的"區域控制"計分機制)。
雖然SF的遊戲模型通常像是滾動的"經濟雪球"般持續增長出碩大的基礎設施,但是其成長規模並非沒有底限,探索SF為遊戲所設下奇妙的限制參數是玩家獲得樂趣的一項重大來源。一套典型的"滾雪球"遊戲就像是:"歷史巨輪"(Through the Ages),其中限制玩家必須持續增加開銷/成本。SF在設計遊戲時也使用相同的經濟模型,只是使用更難以操控的行動系統。
SF的遊戲通常還會在"專精"與"多樣性"之間表現出明顯的權衡關係。專精的價值體現在SF喜愛的三點計分/收入系統(資源/金錢/分數)、區域控制紅利以及基礎設施的建立;而多樣性的價值則是體現在當玩家為不甚友善的"行動選擇"系統的折磨下,也能擁有足夠的策略彈性可以在大部分的時候獲益。在"專精"與"多樣性"之間尋求平衡,以及掌握稍縱即逝的幸運都是贏得SF設計的遊戲之要訣。
範例一:
(圖片擷取自BGG)澳門(大舵佬), 2009年出版 |
問題是每種顏色的行動(資源)方塊獲得的並不平均,而是藉由隨機擲骰搭配神奇的風瑰圖(windrose)系統來分配。遊戲中所有的設施/建築物幾乎都是由同一種顏色的行動(資源)方塊啟動,所以玩家必須想辦法每回合都可以得到想要的方塊;然而,命運的風向是善變的,玩家無法時時操控自己可以獲得的方塊,所以玩家必須建立自己的基本設施,讓自己可以在這廣泛且無法預測的隨機行動系統下運作的更有效率。
範例二:
(圖片擷取自BGG)聖母院, 2007年出版 |
遊戲的醍醐味在於行動卡的輪抽機制,這些行動卡將會執行版圖中的設施並讓玩家獲得資源來啟動專家卡,然而對手玩家幾乎不可能會將你所需要的行動卡傳給你...遊戲中也有最低回合消費(鼠疫)必須滿足,以及一點"類.區域控制"的機制(聖母院計分)。
範例三:
(圖片擷取自BGG)圖拉真大帝, 2011年出版 |
遊戲主體像是一部拼裝車,每個行動都有屬於自己的"小遊戲";如何從這堆小遊戲裡想辦法在"滿足需求"、與"獲得獎勵"中取得平衡,是遊戲的首要挑戰。相較於SF的其它遊戲,這套史詩級的巨作擁有強烈的卡位競爭以及互相牽制,對於玩家行動效能的要求更是顯露無遺。
還有很多。這些"很多"直到兩個段落之後會再度出現。
SF喜歡分數懲罰的程度就跟他喜歡三點計分系統一樣多。在許多他設計的遊戲中,避免失分與想辦法得分是等同重要;失去分數通常是因為行動沒有效率而無法滿足"最低需求"門檻。令人感到詭譎的是,假如玩家追尋將某個動作或是某種得分的機會發揮的淋漓盡致,反而不容易達成"最低需求"門檻。
(圖片擷取自BGG)龍年, 2007年出版 |
遊戲的要訣就是:如何在提高獲益(提升效率)的同時去處理傷害(降到最低)。"損失控管"(Waste management)或許是相對不錯的形容詞來詮釋SF的風格;每一個浪費掉的行動或是損失的資源都常都會帶來一連串的後續效應(可預見卻又同時不可預測的後果)。SF設計的一項有趣特色是當持續擴建更大的基本設施之時,也盡量將損失降到最低。
其它與"費爾德"的設計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遊戲有(據稱,作者也不是很清楚):"托魯瓦城"(Troyes)、"格蘭兄弟"(Glen More)以及"村莊"(Village)。
相關系列文章:
§
§
§
§ 歐式桌上遊戲設計師介紹 Part2-1
§ 歐式桌上遊戲設計師介紹 Part2-2
§ 歐式桌上遊戲設計師介紹 Part2-3
§ 歐式桌上遊戲設計師介紹 Part2-4
(著作權聲明:本譯文已獲得原作者授權於非商業的推廣用途,如欲引用與擷取請勿使用於任何商業形式之載體:DM、商品、媒體廣告...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